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

[轉貼]甚麼是小劇場

來源:當流星撞地球

現代的劇場界打著「讓劇場成為像性一樣重要的民生必需品」的旗幟大力擴張戲劇版圖的時候,沖風陷陣的頭號打手就是人人掛在嘴邊卻又丈二金剛的「小劇場」(Little Theater)。觀眾想要放鬆心情走進劇場調劑一番,卻莫名其妙地被劇場攻擊,帶著無以名狀的委屈和快感交相混雜的矛盾心情,悻悻然的踏出這個讓他們又愛又恨的黑盒子。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件在劇場中赤裸的發生在觀眾們的眼前,劇場已成為一國語言及行為上的最佳「實驗室」,「小劇場」一詞儼然成為各國劇場界發展的主流。
    
關於小劇場的起源,各家說法莫衷一是,不過大致上獲得各家認同的說法是一八八七年由法國導演安端 (Andre Antoine) 在巴黎設「自由劇院」 (Theatre Libre),為小劇場運動起始的濫殤。此後,小劇場在各國蔚為一股風潮,劇場工作者無不趨之若鶩。隨之,英美始有以「小劇場」為正式名稱的劇場成立,同時,亦有許多「獨立劇場」(Independent Theater) 在各地成立,隨後又迅速消失。小劇場自二十世紀前葉以來以各種不同的面貌成立于世人眼前,如「前衛劇場」 (Avant-grade Theater)、實驗劇場、另類劇場等都可納入小劇場的範疇內,或與小劇場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。

小劇場一詞被現在劇場廣泛的運用,但常被誤解為是演出場地或是觀眾人數少。小劇場實質的意義在於突破傳統劇場 (尤指文本式或鏡框式的表演法) 的限制,企圖尋找劇場更多的可能性,打破舞臺與觀眾的藩籬,藉由表演來完成意念的傳達,而不僅是娛樂的效果。是故,今日所稱的「小劇場」是劇場的一種流派、種類或是運動。安端創設自由劇院的重大意義在於逃離「檢查制度的」桎梏,讓創作更為自由、不受拘束,激蕩出更多元的可行性。法國導演卡波 (Jacques Copeau) 在他『小劇場的精神意義』(The Spirit in the little theater) 一文中明確指出小劇場正在醞釀一場新的戲劇運動,並且認為小劇場的存在是為了反對傳統劇場的兩大弊病:工業化 (industrialization) 及嘩眾取寵的制式化表演 (cabotinage)。他要求小劇場的演員需達到完全「單純」(simplicity) 的演出,因此,他排斥使用傳統劇場中的職業演員,而要業餘演員與他共同完成劇場實驗。
    
  小劇場的出現,得以讓許多實驗性質濃厚但無經濟支持的年輕劇作家得以嶄露頭角,如貝克特 (Beckett)、尤涅斯柯 (Inoesco) 等新興作家。有些新的劇場實驗者藉由劇場的儀式傳達他們對於當代社會的看法,如荒謬劇場 (Theatre of Absurdity) 藉由語言傳達人際關係的疏離及對世界的失落感;由布萊希特 (Brecht) 所發展出的史詩劇場,在早期是為了傳達馬克斯思想;美國的生活劇場 (The Living Theater) 中政治意味濃厚,刺激觀眾反對當前的政府組織,進而提倡無政府主義。另外,有些創作者則是在美學層次上不斷的開發或研究,強調意象的傳達,如在羅伯威爾森 (Robert Wilson) 所執導的演出中直指劇場是完成想像儀式的場所,忽略戲劇中的語言、情節及人物架構,而以視覺的影像傳輸意念。還有一些劇團則是強調打破觀眾與劇場的隔閡,統稱為「環境劇場」,如美國的麵包傀儡劇場 (Bread and Puppet Theater)、或是盛行於美國五、六0年代的「偶發」。
    
法國導演沙法利 (Jerome Savary) 曾指出「劇場不是也不應該是文學式的呈現」、「劇場是讓觀眾相互交流,摧毀讓彼此分離的高牆的途徑」。小劇場的最大特性便是打破傳統劇場僵化的形式,反對西方劇場「語言」 (Spoken language) 長期當道的情況,為劇場的未來開闢更多的出路,並提供創作者與觀賞者一個對話的空間。因此,「小劇場」在資源上雖然無法與商業劇場相匹敵,但在劇場形式的開發、議題討論的多元呈現,及在美學層次的探索,卻是未來劇場發展的最重要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