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緣起

時間約在2006年。一次散戲後,我聽到旁邊觀眾竊竊私語:

「我看不懂在演什麼耶。」

「這就是小劇場嘛!」

非也、非也,我心中著急抗議:剛才演後座談會不是有講、導演他就是要「反小劇場美學」嘛、所以這不算是小劇場、至少不是「一般的」小劇場!

話說回來,甚麼是小劇場呢?有甚麼權威性的說法、多少人認識小劇場、小劇場有沒有特有的美學邏輯或遊戲規則?沒有正哪有反,難道導演是在反一個不確定存在的東西嗎?那時我腦海閃過一個念頭:其實應該先演繹一場甚麼叫小劇場的劇場給觀眾看,然後才能名正言順地說:「我在反小劇場美學」吧!

有了每週看戲俱樂部網站(註)之後,每當向人介紹「戲」廣泛指表演藝術:包括舞蹈、音樂、戲劇、戲曲、歌舞劇、小劇場……,我發現一提小劇場,許多人會露出怪怪的表情彷彿我在解釋紅火蟻的泌尿系統一樣,那意思是:這跟我—或跟「我們大眾」有甚麼關係?其中包括不少對「大眾」孜孜為念惟恐落在主流之外的知識份子。

反躬自省:小劇場質疑過自己嗎?反省自己為什麼令觀眾望而卻步?你或許在意評審老師學者劇評家怎樣論述你,卻從不曾在意自己的爸爸媽媽鄰居同事看不看小劇場—為什麼?作為全球華人小劇場運動最發達的地區,為什麼大部分人不理解小劇場?作為需要現場觀眾的一門藝術,小劇場難道可以活在學院或文化理論之中嗎?

時間來到2009年,聽到我頭腦發燒滔滔不絕地講,黃Snow問我:「那你想怎麼樣?不然你替小劇場開一場說明會好了。」

他可能是開玩笑的,但我開始認真盤算:對啊,為什甚麼不可以有一台戲就叫:《「甚麼是小劇場」示範說明會》?對我來說,「探索」和「質疑」是小劇場最可貴的精神之一,而如果小劇場不能探索質問自己,又算甚麼真金呢?當然,這也是一種反諷的做法,因為小劇場如果有「標準」,也就等於承認「探索」和「質疑」的限制所在,對沒有標準的東西,又怎可能做示範說明呢?我想,唯一可保證的是:觀眾會看到將近十種演繹形式¬—全都是小劇場。

「凹凸之外」團長蔣Hope推了這部戲最後一把。當我還猶豫不決在澳門藝穗節碎碎念的時候,她很明智地下了「結論」:「有了七八成想法,就可以開始做了,做了才知道對不對啊」。就這樣當晚我就寫企劃案送2009台北藝穗,《甚麼是小劇場示範說明會》終於開啟了第一步。

註:每週看戲俱樂部網址:www.mjkc.tw,是台灣一群自稱「重度戲迷」發起民間表演藝術數位平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