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生的左一問我:為什麼小劇場的爸爸是戒嚴、媽媽是解嚴?
逼得不想談政治的我,只好與演員們坐下來進入「話當年」的情境:
80年代,小劇場出生的時代,也是台灣從戒嚴走向解嚴的時代。在這之前,台灣只容一個國民黨,總統由國代選出,而大部份的國代都不必經過改選,被稱為萬年國代。上街集會遊行是違法的,可以被抓去槍斃。不可以隨便辦報紙、開電台、電視台。要敢批評政府,可能被處叛亂罪。
如果說70年代是對理想求知若渴的年代,苦悶、壓抑的文藝青年,外來知識猶如他們唯一的心靈出口,以朝聖似的心情,私下流傳禁書相約到地下室看歐洲前衛片,猶如參加秘密組織;那麼80年代就是不由自主就想反權威、搞革命的年代。社運、學運,不斷吶喊著威權體制的鬆綁,二元對立思考:「強勢/弱勢」、「傳統/前衛」、「主流/邊緣」、「保守因循/改革開放」變得如此白熱化。
1987年7月14日,一紙解嚴令把過去三十八年的壓抑一下子解放,社會的創造力也釋放開來了。有著叛逆、前衛、邊緣、實驗色彩的小劇場,隨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,和年輕人的生命節奏若合符節,贏得他們熱烈擁戴。現在台灣知名的大團,如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、李國修的屏風表演班、梁志民的果陀劇團、劉靜敏的優,都是在80年代成立的。
所以把小劇場比喻成一個人的話,戒嚴就是爸爸,解嚴就是媽媽。但是小劇場出生不久,爸爸戒嚴就離開了。
不料說完以後,演員一致都認為這段談話應該放進說明會裡面,還引用我老是灌輸他們的話:「沒有甚麼叫絕對不可以」作為辯護¸。說不得,我只好從善如流了。
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