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關於第四面牆

時間:2009.07.31
地點:忘了
對話者:Snow、Coolmoon


C:為什麼一定要戲演完後才謝幕,不能戲一開始就謝幕?

S:謝幕是觀眾對作品、對創作者、包括演員,表達回饋的一種方式;同時也是表演者對觀眾或幕後工作人員表達感激的時機。

C:早一點兒介紹演員不行嗎?

S:這個麼……。

C:傳統戲曲演出,演員一出場就亮相、走圓場、自報家門,還畫臉譜,告訴觀眾他演的是好人壞人;而演員演出時唱得好、做得好、打得好,都可以立即得到喝采--這時觀眾喝采的對象,到底是角色?還是演員?

可見中國傳統戲曲的虛與實,建立在相當形而上的層次,真或假的默契建立在觀眾在心中,不那麼形式嚴謹。

S:但西方戲劇走到近代,尤其寫實主義之後,真假之間形式變得非常嚴謹。舞台和觀眾之間有道看不見的第四面牆,演員第四面牆後面,渾然不覺有觀眾存在,觀眾也忘了這其實在表演,在那幻覺空間中,觀眾彷彿是一個個偷窺者,隔著第四面牆,窺看發生的劇情,宛如目睹一場場真實事件發生。無論布景、表演、音樂、燈光,都在為建立寫實的幻覺而服務,如果一開場就謝幕,肯定會破壞這個幻覺。

C:二十世紀中葉提出「疏離主義」的德國名導布雷希特(Brect),他認為這個幻覺會讓觀眾靈魂麻痺、沉溺戲劇、逃避現實、不知反省,與他希望藉劇場改變社會的理想大為違背。他從中國傳統戲曲中獲得靈感,認為。

S:問題是,第四面牆的意識不僅僅存在觀眾,也在演員身上。就算沒有第四面牆的規定,演員心裡卻總會自動會建立出第四面牆…。

(討論未完,但記錄到這邊為止。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