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小劇場考古篇一:「小劇場」這個名字

職業病所害,無論甚麼議題我都會先找找資料。第一個問題:小劇場這個名詞從何而來?

一般說法肇始於1887年法國安端(Andre Antoine) 為對抗當時主流、商業劇場的組織及演出方式,成立自由劇場(Theatre Libre)。自由劇場位於巴黎北郊,只有350個座位的小排練廳,採用會員制,保障長期的核心分子和收入,成功經營了七年。1880年後蔚為西歐的獨立劇場運動,並在二十世紀初陸續傳到美國、日本、中國,皆受到這股戲劇運動影響而產生新的小劇場運動。

中國戲劇界出現「小」字,見於1919年北大教授宋春舫一篇介紹文<小戲院的意義由來及現狀>,舉出「小戲院」的特色為:一反營利主義,二重實驗精神,三容易舉辦。1928年田漢在上海成立「南國藝術學院」推動小劇場,1929年余上沅、熊佛西以北平大學(今北京大學)戲劇系第一屆畢業生為班底成立「北平小戲院」,標舉「反對營利主義」、「重實驗的精神」的藝術戲劇。只不過,這裡無論「小戲院」或「小劇場」指的都只是規模比較小、帶有進步色彩的話劇而已。

在日本,留德學生土方与志與老師小林內薰於1924年成立的「築地小劇場」,作為「演劇的實驗室」。這劇場擁有400-500座位,精良的燈控設備和移動式舞台,是名符其實的實驗室。雖1928年後就因左派路線之爭而分裂並崩毀於二次大戰,但築地小劇場多少影響了台籍的留日學生。如《台灣電影戲劇史》作者呂訴上在40年代曾發表〈台灣演劇改革論〉提到:「小劇場建立運動,係針對商業主義的演劇與貴族主義劇場組織的一種革命。」

呂訴上提出十三點小劇場的特徵,等於以上各家的綜合整理:容易搬演、文藝研究者的實驗室、非以營利為目的,並將預約購票視為革除傳統看戲嗑瓜子聊天的進步制度等等,不過他本人並沒有實踐這套理論,這場紙上的劇場運動自然很快被淡忘。到1960年,自美國考察進修回國的李曼瑰,也在黨政軍系統、公務部門、大專院校教育系統內推行三年「小劇場運動」,鼓勵業餘、小型、有藝術企圖的「話劇」。

有趣的是:這波二十世紀初席捲全世界的小劇場運動的「實驗」、「前衛」,內容是我們今日視為主流的寫實主義戲劇、話劇(中國)、新劇(日本),也就是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小劇場運動所要推翻的美學對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